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个个数据,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技术室主任张卫红时不时眨巴一下干涩的眼睛,素面朝天的脸上透出一丝疲惫,撸了撸毫无修饰的头发,晃了晃脑袋,眼光再次聚焦到那些数字符号上。
数据是枯燥乏味的,但在张卫红和同事的“加工”下,却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比如,苯并芘是一种致癌物,在统计审核上报中,它的数据错一个小数点,哪怕是一个单位符号,都关系着项目指标的评价结果。”张卫红说。
一次,在向国家数据平台上报地下水的一组数据时,张卫红发现其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超标,“看到的第一眼我吓一跳,一直都平稳的数据怎么会突然超标?”她凭借15年的专业敏感,紧急上报这一特殊情况,同时通知监测数据提供部门查找原因,或复测留样。一边是24时即将关闭的平台,一边是复测中的等待,“空缺数据不能及时上报,影响自治区的考核,数据一旦无错,确定受污染,后果更严重。”焦虑不安中,终于在平台关闭2小时前等到了复测数据,结果显示达标,及时上报平台后,张卫红“有种虚脱的感觉”。
“全区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在规定时间上报国家数据平台,除了规定任务外,我们还要随时处理一些紧急评价分析任务。”张卫红说,2017年起,每天都要完成截至上一天的大气攻坚战监测数据统计报告,经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对外发布。有时,还会接到一些特定时期、主题内容的监测分析任务,一个流程都不能少,不能有丝毫马虎。
发布春节期间全区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宁夏连续实施3年。张卫红介绍,每年大年初七、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午10时前要上报、并向全区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且要与近三年、五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为了保证数据比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必须从大年三十零时起,至大年初六24时止,“时间误差不能超过一分钟。等待监测数据的过程中,我要先收集历史数据,接着再与新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出具报告,时间紧,晚上几乎没时间休息。”
被要求立刻、马上、个把小时内……上报数据及分析报告是常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今越来越受重视,对我们的工作自然也要求更高、更严,不能出一丝错。”技术室人手紧,面对常态化的工作,张卫红要求自己和同事无论去哪里都带好硬盘、电脑,出差的车上、宾馆等处随时都会成为办公场地,“环保人的生活与工作没有完美的平衡点,选择坚守就要耐得住寂寞,必然也会失去很多……”沉默间,张卫红眼圈红了。
面对新的发展,一些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我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要不停的学习,而且要获取多领域的知识。”张卫红说,综合技术室是数据、报告发布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得把好!(记者 刘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