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无影灯下,在诊室方寸间,在急诊通道里,总有一袭白衣如约而至。
他们用听诊器聆听生命的律动,用手术刀雕刻希望的轮廓,用处方笺书写健康的密码。
他们并非生而英勇,却一次次选择无畏;他们没有超能力,却守护万千生命,创造奇迹,迎来新生。
他们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宁夏日报记者采访了宁夏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等5位宁夏杰出医务工作者,讲述他们白衣执甲、大爱无疆的故事,感受医者仁心的温度与力量!
赵瑞宁:用专业和温暖治愈需要帮助的人
赵瑞宁在工作中。
“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患者带着微笑出院、复查时指标一切正常。”宁夏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瑞宁说。
先后在宁夏最大的两家三甲医院任职,无论是做临床工作,还是担任医院管理者,赵瑞宁始终铭记并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妙手祛沉疴,仁心济苍生,用专业和温暖去治愈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紧急时刻、危急关头,赵瑞宁从不缺席。
2020年,时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务处处长的赵瑞宁带领医务处组织抵御输入性新冠疫情8次、鼠疫疫情2次,制定并完善近百项院内疫情防控文件,建立起医院平战结合的快速部署、迅速响应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并屡次创下速度纪录:8小时启动黄区应急医院、5小时搭建临时急救中心、3小时搭建临时发热门诊,快速遏制疫情蔓延,被群众称为“总院速度”。他带领团队就像医疗界的“雷霆特工队”,“危难时刻找赵瑞宁!”只要他在场,一定能迅速摆平困难。但鲜少有人知道,新冠疫情期间,他3次累倒在工作一线,却依旧带病坚守着,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赵瑞宁更是一位出色的医者。
他医技精湛,带领团队完成宁夏区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聚焦泌尿外科复杂肿瘤手术完成疑难手术300余例;荣获“第三届医学3D打印技术与临床应用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更为打动人的是,从医27年来,赵瑞宁每次面对患者,不仅仅聚焦疾病和手术,而是用心对待每一名患者,帮助患者重塑回归正常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一次,有位年轻的女性肾脏肿瘤患者,因其曾患卵巢肿瘤且仍需化疗,当她辗转于多家医疗机构时,医生都会告诉她:建议她切除肾脏。然而,当这位患者找到赵瑞宁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却是:要为她搏一个更好的未来。在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赵瑞宁带领团队大胆为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术前他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与3D建模技术反复模拟手术路径,将手术细节推演到了每一处血管的处理方式。最终,手术在30分钟内顺利完成,在听到“保肾成功”的那一刻,家属泪流满面,赵瑞宁也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患者及其家属的托付和信任能够赋予医者力量,让我们不断取得突破,为患者寻求一线生机。而我认为,作为医生的成就,就莫过于以专业回馈信任、用细致回应托付。”赵瑞宁如是说。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任职期间,赵瑞宁带领团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56项,骨髓移植等填补宁夏空白,带领团队制定重点专科DRGs病种收治指导目录并组织实施,医院CMI值由1.08提升至1.12,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如今,自担任宁夏人民医院副院长以来,赵瑞宁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加速推进康复外科为抓手,系统提升麻醉、康复、营养、血液等外科手术相关学科建设水平,获全国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突出贡献奖,推动医院新增亚专业门诊32个,强化多学科诊疗模式、开通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使医疗服务更加适应疾病变化和患者需要。
“什么是白求恩精神?在我心里,白求恩精神的核心就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人道主义精神。”赵瑞宁说。
郎志存:参加援外医疗工作,我无比骄傲
郎志存(左)在贝宁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这一生总得要参与一次援外医疗工作,才值得。”时代楷模、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郎志存说。
两次参加援贝宁医疗队工作,先后在贝宁工作生活了4年,其间诊治门急诊患儿9380人次,住院患者8413人次,抢救危重患儿2017人次,在贝宁开展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和儿童心肺复苏术,让无数家庭重获希望——这段人生经历,是郎志存最得意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数字背后,是无数次走钢丝一般的工作经历,和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非洲是疟疾、伤寒、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在贝宁共和国,艾滋病的感染率达8%,而在郎志存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艾滋病人或者病毒携带者。
2011年5月7日,一个10岁的男孩因“高热惊厥伴昏迷”被送入洛克萨中心医院,他正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为患儿做腰椎穿刺时,小男孩烦躁不安,非常不配合,两次穿刺都未成功。当郎志存进行第三次穿刺操作时,患儿突然惊厥发作,导致郎志存的手被穿刺过的针头刺破!怎么办?这意味着他已经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但郎志存很快镇定下来,他快速对手指进行了消毒处理后,并仍然耐心为患儿做完了检查。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郎志存都是在忐忑不安里度过的。“如果真的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我该怎么给妻子、孩子交代?我还能不能平安回国?”各种思绪和可怕的念头在脑子里萦绕。
直到数次抽血化验,结果显示均为HIV阴性,他才放下心来。但郎志存仍没有退缩。他根据这次经历总结出经验:“如果见到一个发烧不退、腹泻不止、结核久治不愈,口腔黏膜经常有霉菌感染或是极度消瘦等的患者,我会优先考虑是艾滋病,应该先检查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根据郎志存的这一经验,果然检查的患者多半是HIV阳性。
郎志存发现,脑型疟疾所引起的惊厥是导致疟疾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但是因为贫穷,很多贝宁患者买不起镇静药。于是,郎志存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在宁夏购买了很多一次性针灸针,带到贝宁,免费用在了洛克萨中心医院临床治疗中。小小的银针,不但为贝宁群众缓解了病痛,更串起中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019年,郎志存第二次执行援贝宁医疗任务,受命担任中国第23批援贝医疗队总队长。为了让贝宁人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郎志存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建立“贝宁(洛克萨)一中国(银)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并首次使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专家会诊,同时在远程视频指导下为贝宁一名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成为我国援外医疗队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典范。
4年援贝宁医疗工作,郎志存在非洲大地树立了中国医生的光辉形象,成为最受贝宁群众欢迎的“民间大使”。
常海强:重症监护室里的“男妈妈”
常海强(左)在为患者做检查。
对患者及家属来说,重症监护室就是一扇经常紧闭的大门,跑来跑去的医护人员,冷冰冰的机器,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
但对中国好医生、吴忠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常海强来说,这是一个随时待命,手机24小时不关机,守卫着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战场。
为了能帮助患者打败“死神”,常海强练就了一颗强大、坚定,又温柔、细腻的心。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为了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常海强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他说,“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必当全力以赴!”他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的故事和家庭的期盼,因此总是以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倾听患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也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患者的关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和使命,无数次让患者转危为安。科室先后成立“吴忠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宁夏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吴忠市分中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省纷纷派遣医疗队驰援湖北。常海强主动请缨前往一线,他坚定表示:“我是学呼吸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我,换谁去我都不放心!”于是,54岁的常海强成为宁夏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
在援助湖北抗疫的50多天的时间里,常海强的细腻、严谨发挥到了极致:医疗队员每天7时40分开始穿戴防护装备,全套防护装备穿戴完毕需要20分钟,护目镜、口罩是否佩戴周正,防护衣粘扣是否扣紧,有没有露出缝隙……常海强每天都非常仔细地依照程序一再检查。而在每天的生活中,每一名队员房间洗漱用具和洗脸盆是否需要更换或清理、使用空调会不会导致队员患上感冒、速冻食品怎样保管等等,各种问题常海强仔细叮嘱,年轻的队员们开玩笑说:“好像妈妈跟着一起来了!要不,我们就称呼您‘常妈’吧!”常海强没有生气,反而说:“既然叫我‘常妈’,那就要听我的安顿,一定要做好细节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敢有一点点的松懈!”
援鄂53天,常海强先后带队查房1190人次,处理重症病人325人,危重症病人11人,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1人,为焦虑患者做心理疏导120人次,操作呼吸机22人次,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治愈率,把病亡率降到最低水平,也确保了队员们“零感染”,最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担当。
童安荣:杏林妙手济苍生
童安荣(中)在诊室为患者把脉问诊。
在宁夏,童安荣的名气很大:他是宁夏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肾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中医升降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室的创建者与学术学科带头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牵头开展《宁夏中医药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的起草、论证与修订工作,在新冠疫情救治以及支援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的抗疫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
但他的“架子”却很小:即便精力有限,童安荣也从不拒绝患者,而是竭尽所能,用真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在宁夏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专家号限号35个,但面对诊室外焦灼等待的求医者,童安荣总会忍不住主动给患者“加号”,有时候坐诊一天他就接诊60多位患者。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童安荣还毫无保留地将手机号留给他们,随时答疑解惑。“有的患者从外省辗转赶来,有的病人家庭困难,能多看一个是一个,他们省下的不仅是住宿费,更是治病救人的黄金时间。”童安荣说。
这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大医情怀,早已融入童安荣40余载行医生涯。40多年来,凭借高度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精湛的医术,童安荣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认可。不仅宁夏各地患者慕名前来找童安荣,他的“粉丝”还延伸到了陕西延安、榆林,甘肃白银、庆阳,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等地。
尽管临床工作已然非常忙碌,童安荣依旧会抽空带领专科团队前往吴忠、平罗、永宁等市县中医院,开展技术推广、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为攻克临床难点,他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申报多项科研课题。他还组织并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建设工作,参与广东、江苏、黑龙江等地中医医院肾病科肾衰病、慢性肾炎等疾病临床路径的验证与优化,以及上海曙光医院肾病科肾盂肾炎、湖北省中医医院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标准化指南的修订工作。通过积极努力,加入中国中医药防治肾脏病联盟和全国科研型中医肾病重点专科联盟,加强京宁合作,提升了宁夏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2023年童安荣荣获 “全国名中医”称号。
在坐诊和查房过程中,童安荣坚持让学生跟着他学习。遇到典型病例,他还会先让学生诊治,然后现场点评,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医术。除了言传身教,他还提醒学生,对待患者要像朋友一样,想方设法为患者服务。
如今,童安荣已年过六旬,但他依旧坚持学习、坐诊、会诊、科研等工作。“优秀的中医应热爱中医药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童安荣说。
张广意:用专业打破世俗
张广意(右)在手术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凭借过硬的技术,高明的医术,张广意,这位妇产科男主任屏蔽了世俗观念,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生命守护神。
1990年,张广意从宁夏医学院毕业刚入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时,不仅病人有抗拒心态,家人、朋友也不太理解,他说:“当患者对你的医术不确定时,性别是个问题;当患者冲着你的医术而来时,性别根本就不是问题。”为此,张广意刻苦钻研各种医学知识,他用9年时间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发展成为全区产科“领头羊”。
张广意非常热爱孕产保健医学事业。2002年,他积极参加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工作,远赴非洲贝宁执行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任务。“贝宁的环境艰苦、物资匮乏、医疗设备极其落后,对开展产科手术是极大挑战。记得有一位产妇遭遇‘凶险性前置胎盘伴植入’,那时国内对这种手术都没有具体研究,遇到这种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让产妇活下来。”张广意回忆曾做过的一例凶险手术说,手术成功后,当他走出手术室,门外的家属站起来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这让他很感动,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2009年,张广意发现,全国只有3个省份没有产前诊断中心,宁夏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优生优育非常不利。为了让孕产妇能够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产前诊断服务,他申报建设宁夏首个产前诊断中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宁夏产前诊断中心顺利建成,开展优生遗传咨询、产前医学影像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等项目,填补了宁夏产前诊断技术领域的空白。
2009年起,张广意每年在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能力及救治水平,有效降低了宁夏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为宁夏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8年8月,作为区内知名产科专家、高层次人才,张广意被引进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任孕产保健中心主任。面对医院起步晚、底子薄的现状,张广意开始了改革。他利用晨交班组织产科全体人员学习,训练临床基本功,强化操作技能,提升日常处置与应急反应能力;在医院组织开办免费孕妇学校,让临床经验、授课经验丰富的产科主任、护士长对准爸妈进行公益授课,共宣教达1万人次以上;张广意还带领产科大力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在全区率先推广24小时不间断无痛分娩服务,让宁夏产妇随时能够享受舒适的分娩体验。如今,无痛分娩已经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的“金字招牌”,最多时每月有100名产妇申请无痛分娩。
三十多年矢志不渝,张广意用朴实的行动实现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他说:“不论站在病房里的医生是男是女,我们都是同样全力以赴,以责任和担当,守护女性健康,迎接每一个小生命的降临!”(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