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闹”一个“冷清”
2017年9月,同心县下马关镇政府搬迁后,新的政府大院总是很安静,只有镇村干部在有序工作。搬迁前的镇政府大院有几年却很“热闹”,经常有群众上门表达诉求,有时,反映问题的群众能从楼内排到楼外。
9月18日,在下马关镇工作过的同心县委干部马彦仁对记者说,那时,镇上的“一把手”上班时连水都不敢多喝,担心水喝多了去卫生间无法出去,因为群众已在门外围成了“铜墙铁壁”……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下马关镇大力发展菌菇、芦笋、西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动群众制作扫帚、刺绣等,多寻挣钱的门路。致富门路多了,群众都忙着挣钱,矛盾纠纷自然少了。
近年来,多民族聚居的下马关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搞得越来越好,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涌现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先进典型。人们和睦相处,很少有矛盾上交,到政府部门“讨说法”的就很少见了。
政府新旧大院,一个“热闹”,一个“冷清”,马彦仁是见证者,也是知情人,他说:“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委政府的工作干好了,捋顺了群众的心气。”
特色产业齐开花
9月18日下午,下马关镇南安村的闽宁协作菌菇种植基地,袁聪花和几位少数民族姐妹围坐在一起,将采摘的平菇按大小分类后塑封包装,装上冷链车后,这些新鲜的平菇将销往福建等东南部省区。
袁聪花是下马关镇南关村人,她家距上班的菌菇种植基地很近,骑电动车只需十几分钟。在这里干一天活,能挣1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
2019年11月,福建客商在南安村启动菌菇基地建设,次年3月育出第一茬菇。目前,基地共有菌棚103座。
这片菌菇基地,共吸纳附近100多名村民从事灌装菌包、采菇、包装等工作。每座菌棚一天要采两次,工人们不愁没活干。
来自福建的种菇专家陈世文说,下马关镇气候寒冷,种出的平菇、黄金菇等质量优良,很受大宗经销商欢迎。目前,基地的菌菇采摘接近尾声,按照市场行情计算,每棚年产值六七万元。看到种菇效益好,南安村村集体也种了13棚菌菇,技术及销售均由福建种菇人负责,盈利有保障。
下马关镇特色产业发展,已呈“全面开花”之势。
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建设的扫帚厂,让传统手艺“老树发新芽”。工厂带动3名村民长期就业、30多人灵活就业,年均加工销售1万余把扫帚,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
三山井村还建有“巧手圆梦”妇女手工编织刺绣创业基地,采用“公司+培训+订单+基地”灵活就业模式。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200余名妇女,如今,她们能编织帽子、拖鞋、靠枕等50余类刺绣产品,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小山村有天下人
在下马关镇西沟村,除了住着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有来自河北、河南、甘肃等地的“新西沟人”,多个民族的群众聚居在一起。
西沟村有天下人。对此,77岁的村民白光学解释说,外地人在这里“能蹲住”。自古以来,下马关镇就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各民族交融于此。西沟村位于镇区,许多过路的锁匠、木匠、石匠等看准这里便利的经商区位,也相中了这里的包容民风,他乡遂成故乡。
村党支部书记顾清龙说,村里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取长补短,重视教育的理念等相互熏陶,促进了共同进步。
西沟村在同心县各村创下多个第一:退耕还林面积最大、集体经济发展最早、村部设施最完善……(记者 杜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