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互联网+城乡供水”保农村饮水安全
“近年来,彭阳县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探索出‘互联网+人饮’的投、建、管、服新路径,使全县农村4.3万户19万人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8月25日,彭阳县委主要领导介绍。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宁夏“十四五”期间“十大工程项目”之一。彭阳县统筹谋划,着力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之后仍存在供水保障率不高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城乡供水”新模式,促进了用水权改革,改善了群众生活品质。目前,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水质达标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9.8%,供水保证率达96%。
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彭阳县成立专门水务投融资平台,通过政策性贷款、中央预算内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地方债券和群众自筹等多渠道筹资3.1亿元,用于管网改造及延伸入户工程建设、设备自动化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采取“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长江设计院承担工程3年施工和12年运维任务,组建城乡供水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维护管理,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五统一”的要求,对全县的水厂、泵站、蓄水池、管网和水表进行自动化改造。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上,依托宁夏水利云,基于全区“水慧通”,建设智能门户、人饮一张图、移动App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自动化监控、工程管理、水费管理、物资管理、用水节水管理五大应用系统,构建数据资源与业务平台两大支撑,为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同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让信息化与工程深度融合,对流量、水位、压力、水质等各类运行信息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将各个节点的数据汇集到智能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远程监测、调度,达到多级泵站和蓄水池智能联调、水质在线监测、跑冒滴漏等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准确处置,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全链条全区域自动运行、精准管理。
通过科学精准管理,彭阳县饮水管理人员减少50%,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2%,达到“节水、降本、增效”的目标。
彭阳县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有效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利用中南部饮水工程水源对当地水源全部替换,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
开通“彭阳智慧人饮”微信公众号,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微信缴费、查看用水信息、申请停用水,真正让群众吃上了“安全水、明白水、放心水”,实现了群众满意度和管理效率的双提升。(记者 剡文鑫)
盐池县四墩子村:农旅融合产兴业旺
8月25日,走进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村,只见一条条硬化路修到家门口,一排排路灯整齐划一、一座座果蔬大棚鳞次栉比,一处处市民菜园绿意盎然……时不时有游客骑着踏板自行车穿行在绿野村庄当中,享受着田园诗意的慢生活。
“我租了村上的2栋温棚种桃树,今年收入10多万元。”村民陈斌说,村上现在建起了科技服务站和冷库,为种植户提供种、产、销“一条龙”服务。很多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搞种植。目前该村已建成日光温室193座、拱棚388座,带动发展“一户一品”特色农家乐23家,年吸引游客8万余人,年收入达360余万元。
近年来,四墩子村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党建立村、产业强村、旅游富村”思路,打造了民宿家园休闲区、红山沟生态体验区、丛林生态游乐区、产业融合发展区,让生态产业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通过采取自驾采摘、周末农场、观光休闲等“旅游+”形式,培育全产业、全链条、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新业态。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0元,村集体收入32.3万元。
“现在家家户户用的是卫生厕所,出门就是硬化路,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村民罗晓涛说,不仅如此,如今每个村组都建了文化广场,村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目前该村危房改造69户,改厕291户,修建村道41.35公里,硬化生产路29.9公里……
通过开展“六个先锋”示范引领和绿化、洁化、美化、亮化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六个先锋”示范户评比、村庄垃圾日清日洁等长效机制,促进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田园美,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将继续挖掘‘+文旅’特色优势资源,沿路打造集休闲体验田、烧烤体验营地、电瓶车观光等为一体的‘花马湖生态观光水系—四墩子采摘体验—红山沟峡谷徒步游’乡村旅游业态,推动产品变精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铭说,真正让特色产业链“活起来”,乡村集体经济“火起来”。(记者 蒲利宏)
大武口区: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游新增长极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参观宁夏工业纪念馆,之后在公园内的火车站坐上传承几代人青春记忆的绿皮小火车,到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开展“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体验教学……8月25日,一批批党员来到石嘴山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项目所在地大武口区,重温峥嵘岁月先辈们燃烧热血、奉献祖国的壮志雄心,寻访宁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脉络。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工业城市大武口区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黑色GDP”,以浴火重生的姿态投身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大格局。该区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全面小康、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统筹考虑,坚持生态治理修复与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达效,构建工业遗产与旅游开发创新机制。
围绕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三区一地”建设目标,大武口区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串联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小镇、大武口洗煤厂、绿皮小火车等项目,构建“两点一线三片区”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框架,全力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打造宁夏生态工业文化游增长极。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16.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15万元。”大武口区主要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以来,大武口区投入近1亿元,完成了大武口火车站改造、宁夏工业纪念馆、基础设施提升等多个项目。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大武口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对提升大武口区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位,引领区域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重点实施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文化创意园、城市书房、特色商业街、影视拍摄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等项目,引入餐饮、娱乐、文化等社会投资。文化创意园引入了宁夏毯、炭雕等非遗项目和文创企业入驻,举办了第二届“工业之声”摇滚音乐暨盱眙龙虾美食节。(记者 朱立杨 李良 文/图)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
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预计年底通车
“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交投集团大力推进下,乌玛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预计可提前一年完工,今年年底建成通车。”8月25日,中卫市交通局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乌玛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工程主线全长122.91公里,项目总投资79.41亿元,其中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18公里,是宁夏第一条纵贯腾格里沙漠的高速公路,也是全国首条穿越沙漠腹地的高速公路。
项目建设以来,坚持“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的理念,在路基两侧修建了由前沿阻沙栅栏带、高立式大网格沙障带、防风固沙林带、生态景观林带、常绿灌木林带、砾石防火带构成的“六带一体”公路防护体系,有效阻击风沙侵蚀。同时,结合沙生植物生长特点,沿途科学配置植物防护带,可实现沙漠路段“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努力建成绿色环保、生态低碳的“生态廊道”。
该项目按照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在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路段,分南北两区建设了停车休息观光区2处,总建筑面积25亩,各设大车停车位5个和小车停车位24个,同时配套廊架、凉亭和生态卫生间,实现了路与沙的和谐、路与景的融合、人与景的交汇,让旅客驻足于粗犷雄浑的大漠怀抱,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自然风光。
项目建成后将对完善中卫市高速路网、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计划采取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再建4处休息观光区,以‘旅游探险’为主题,运用绿洲、露营帐篷、篝火等元素,构建基建融资新模式、交旅融合新业态、智慧出行新体验、观光高速新领域,将乌玛高速公路中卫沙漠段打造成中卫又一新的网红打卡地,更好助推中卫交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卫市交通局负责人说。(记者 房名名)
原州区:高品蛋鸡产业带动富民增收
“公司专注于高品质鸡蛋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经营高质量鸡苗、青年鸡业务。”8月24日,宁夏凤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园丽介绍。该公司采用“大产业+小农户”的模式,带动发展专业蛋鸡养殖大户60户,养鸡300万只,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蛋鸡、技术培训,指导养殖,回收鸡蛋。
固原市原州区高品蛋鸡产业园项目是2019年引进国内蛋鸡龙头企业贵州凤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运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禽蛋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市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等十多个大中城市,成为永辉、京东、欧尚等营销网络的重要蛋品供应商。
该项目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5亿元,是西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蛋鸡项目,总占地面积664亩,建设存栏200万只蛋鸡园、7600平方米蛋品分拣车间、存栏60万只雏鸡园、7000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和6000平方米生物有机肥加工车间。
项目引进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意大利蛋鸡养殖设备,采用日本无菌养殖技术,采取8层5列层叠笼养,单栋养殖10万只,实现自动加料、自动供水、自动拣蛋、自动输粪、自动温控等全自动养殖模式。
实施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形成完整产业链,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问题。“投产后下游有机肥加工还能为当地冷凉蔬菜、马铃薯种植提供高品质绿色有机肥料,建立区域内绿色无污染的种养一体化新型循环农业产业结构。”罗园丽说。(记者 何耐江)
万向新元:年产8万吨环保炭黑项目冲刺投产
走进青铜峡工业园区的万向新元(宁夏)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办公楼、加工车间和厂房等附属设施已经建成。大型吊车开进生产车间,正在吊装大型生产设备,钢架上火花四溅,正在进行最后的焊接作业,到处呈现火热的施工场景。
去年8月,该公司年产20万吨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建设,青铜峡工业园区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水、电、路和各项报批手续,加快了项目的施工进度。目前一期投资4亿多元的年产8万吨环保炭黑项目,其中4个加工生产车间已全部完工,设备安装已经完成75%,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投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产生利税3000万元。
该项目主要通过废旧轮胎(橡胶)热裂解产业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将轮胎中占比约40%的炭黑还原成原料状态,重新应用于轮胎的生产制造,另外可裂解产生40%的燃料油、12%的钢丝和8%的可利用不凝气。项目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约为传统工艺的15%,仅炭黑循环利用一项,每年可减少17.5万吨碳排放。
“公司还投资5亿多元加紧二期项目的推进,计划明年年底投产。每年可生产裂解油8万吨、钢丝2.4万吨等产品,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能耗约为0.46万吨标煤,预计可为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0.11吨标煤,能耗强度降低3.2个百分点。”该公司项目负责人马强说。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283亩,总投资近10亿元,分两期进行。其中二期建设生产车间4栋,原料库房1栋及其他配套设施总计建筑面积5.1万余平方米。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循环利用20万吨废旧橡胶生产能力。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9.52亿元,产生利税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记者 蒲利宏)
蒙牛集团:助力宁夏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从一个养牛散户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多亏灵武市和蒙牛集团的帮扶。”8月25日,灵武市白土岗乡宁夏永澳源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永国介绍,公司进驻白土岗养殖基地后,从最初的60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000头牛,每天产奶13吨,奶牛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2020年4月8日,蒙牛集团(灵武)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在银川市临港产业园区奠基开工,在灵武白土岗建设高标准养殖基地,加速推动灵武奶业全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同年9月,蒙牛集团与宁夏农垦集团战略合作投资协议签约活动在灵武市顺利举行,这次签约开创了奶业链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的先河。此外,蒙牛集团还与宁夏12家千头以上规模牧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牧场奶牛存栏1800多头,通过蒙牛爱养牛平台,我们能采购到平价高质量的产业链物资,不用多花冤枉钱。银行帮我们解决牧场融资难的问题,贷款融资就不用发愁了。”宁夏伊源达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成德表示。
据悉,灵武白土岗建设高标准养殖基地是灵武市政府为配套蒙牛集团(灵武)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落地的标杆项目。目前,蒙牛集团在宁夏区域日均收奶量已突破3000吨。在蒙牛集团西北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框架下,蒙牛集团西北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已入驻规模奶牛养殖企业56家,投产35家,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奶牛存栏10万头。
“通过政企联合打造‘种养加’一体化、全产业链规模化。蒙牛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质量监控等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中小牧场高质量发展。”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种植管理、牧场建设、奶牛饲养等多个环节实现原奶高标准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同时引入“数字奶源·智慧牧场”“爱养牛”互联网集采平台等科技手段,打造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跨领域的现代新型农牧业。
预计到2025年底,项目园区奶牛存栏将达到25万头,日产奶量达到3500吨。同期建设日处理鲜奶4500吨的高端液奶加工厂,配备24条世界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达效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记者 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