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2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非凡十年
“读取”最后的1%
2022-09-02 09:54:20   
2022-09-02 09:54:20    来源:宁夏日报

  看似不长的“一公里”路途,或许需要付出最多的心力。走过“最后一公里”,或许需要十年。

  近十年,我区经济社会在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最后一公里”不一定是一段路途——它或是每一个行业领域、每一项改革发展事业中至为关键的环节;或是某个项目、某项技术完成前最艰苦的攻关;或是全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最后一公里”,是关乎全局的“进度条”。

  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无论是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驱动力。

  畅通路网“神经末端”。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是宁夏境内建成的最后一条县域高速公路。畅通之后,高速公路带来了“速度经济”,小县城接入了高速网,带动县城经济新发展;

  打通“卡脖子”问题。近十年,我区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结构持续实现优化调整,在“揭榜攻关”等政策机制推动下,攻克了一些“卡脖子”技术,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不断提升全区工业高新技术“含量”;

  连通农村物流体系。电商网点开到了村头巷尾,快递小哥在村里穿梭,引入了新“流量”,寄出了新希望,电子商务网络实现省域全覆盖,助力乡村振兴,并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产量和产值的十年之变,其背后是宁夏枸杞产业从由过去的小规模种植,逐步转变为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为主、小农户分散经营为辅的发展模式;是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引领枸杞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高质量发展实践。

  努力读取最后的“1%”,打通“最后一公里”,既是全区各行各业勇于突破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就的有力呈现,更是全区上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的生动注脚,折射出宁夏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于争先的光芒。(宗时风)


  创新工艺技术——做大氰胺产业文章


<p>  宁夏太康药业投资建设的年产1万吨电子级双氰胺项目。</p>

  宁夏太康药业投资建设的年产1万吨电子级双氰胺项目。

  8月29日,在石嘴山鹏盛化工有限公司电子级双氰胺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步法电子级双氰胺工艺技术”的工艺和设备进行进一步改良。该项目于今年6月底在产业化装置上成功实施,各项工艺指标达到既定指标。

  这是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揭榜攻关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缩短了工艺流程、实现了节能降耗、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年可实现经济效益600万元以上。

  氰胺产业是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氰胺产量占国际市场的85%,是全球氰胺行业的产业聚集地,形成了以鹏盛、嘉峰、太康、贝利特等为龙头,以石灰氮、双氰胺、胍盐等产品为主导的氰胺工业体系,产能、技术装备及循环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氰胺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其下游产品多达300余种。而电子级双氰胺纯度更高,全球范围内电子双氰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是氰胺产品向精细化、专用化、高端化发展迈出新的一步。

  “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有的产业平台发展技术含量高、自控能力强、资源消费低、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品利润大的精细化工产品,达到延伸高新装置、提高产业品质、实现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良好实效。”石嘴山市鹏盛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揭榜攻关项目“一步法电子级双氰胺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双氰胺提纯的工艺空白,至少降低成本1000元/吨,有利于推动生产工艺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氰胺化工及下游产业链延伸,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间横向耦合,扩大氰胺化工在医药、农药等下游精细化工领域的生产规模,鼓励企业致力于氰胺下游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研发创新,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开发了吡啶、噻唑、胍盐等十几种氰胺下游农药、化工、医药中间体产品,用于医药、农药、印染、环保、造纸、新材料、电子科技、航天等不同领域需求,部分产品已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以双氰胺及下游胍盐类中间体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涌现出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嘉峰化工有限公司、宁夏太康药业有限公司、石嘴山市鹏盛化工有限公司等在世界氰胺产业领域最具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和行业优势企业,集聚效应和集群化优势凸显,多家龙头企业“论剑”“比武”,各领风骚,引领氰胺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氰胺合成“三废”治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石灰氮制备新工艺技术研发、氰胺产品连续清洁生产、精细化工废气处理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将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绿色化学新材料制造相融合,实现氰胺化学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宁夏嘉峰化工有限公司主导产品石灰氮、双氰胺产量居全国前列,形成“石灰氮—单氰胺—双氰胺—胍盐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宁夏太康药业投资建设的年产1万吨电子级双氰胺项目,作为固化剂用于覆铜箔板玻璃布浸胶工艺中,产品广受欢迎;

  石嘴山市鹏盛化工有限公司新建项目医药级双氰胺、电子级双氰胺、盐酸胍、碳酸胍等精细化工生产装置,将该公司引入产品多元化、产业精细化、装置自动化、安环标准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我区持续优化氰胺产业布局,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优势产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注重做强做精特色产品,加速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终端产品需求,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和能耗“双控”低碳绿色发展。(记者  丁建峰  文/图)


  打通高速路网——从量的扩充到质的提升


<p>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图片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供)</p>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图片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供)

  山高、沟深,一条新建的农村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把山沟里的一户户人家连接起来。8月29日,在西吉县平峰镇平峰村,79岁的老人冯军元闲暇时就在自家的院场前望着柏油路和过往车辆。“原来都是土路,雨雪天出不了门,种点粮食也运不出去。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坐上客运班车半小时就能到县城。”住在大山沟里的冯军元说,公路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作为全国第11个、西部第2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区,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速路网从量的扩充转变为质的提升,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状况,实现了“山里山外一线牵”。

  “以前种上马铃薯,没人来收,日子过得苦得很。”冯军元告诉记者,他们前几年最盼望的就是客商能上门来收马铃薯。“后来高速公路通了,娃娃们都把马铃薯卖到南方城市去了!”自2016年固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吉县的马铃薯打通了销往全国各地的“经络”。“目前西吉县马铃薯外销比重占六成以上,每年可以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元,固西高速公路也因此被百姓称为创收致富的‘金丝带’。”宁夏公路勘查设计院院长赵旭东介绍,西吉县每年马铃薯产量可达150万吨,总产值超15亿元,但因地处西海固地区,原来交通条件不便,每年都存在马铃薯因运输难而滞销的问题。固西高速公路建成后,在西吉县域内形成横贯东西的大通道,打开固原向西的开放窗口,加快了县域融入全国大市场的步伐。

  “每年来西吉拉货的车络绎不绝。”西吉县吉德慈善产业园的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剑沣介绍,近年来西吉主干道路连线成网,当地与外界商业流通更加频繁,以往专门来拉货的车不再空载,一个标箱的饼干能节约2000元的物流成本。

  路通了,带来的不仅仅是客流量,更为固原旅游产业打开“一扇窗”。

  “固原旅游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交通。固原旅游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没有便利的交通,一些景区游客想进都进不去。”自治区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说,以前路况不太好,外地游客对宁夏景区的印象大打折扣。这几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打通断头路,缩短区域时空距离,促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彭阳县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风光,云上梯田、万亩山花、茹河瀑布都被游客津津乐道。但原来苦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到彭阳县旅游的人屈指可数。随着彭青高速公路的建成,外地到彭阳县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到彭阳县一睹山花芳容的游客数逐年增加,每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为县域经济增收超2亿元。

  “十四五”期间,宁夏交通运输厅将继续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以快速交通为骨干、“区内顺通、周边畅通、全国融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记者 赵磊)


  织密电商物流网-畅通城乡产品上下行通道


<p>  便民服务点“身兼多职”。</p>

  便民服务点“身兼多职”。

  8月30日,西吉县石洼村,秋色将群山尽染。70岁的王占喜大爷早起去村里的便民服务点取快递。骑着电瓶车,不到5分钟的路程,王占喜就拿上了在拼多多上新买的衣服。

  “最近村里的萝卜马上上市,县里的直播基地前两天联系我们,要来田间直播。去年秋天,村民的萝卜还没从地里收上来,就已经通过网上直播被预订完了。现在我们不用操心卖货,只管把庄稼种好。”看着自家今年长势喜人的庄稼,王占喜乐得合不拢嘴。“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就像村里宣传的那样,寄递不出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跟在城里一样,太方便了。”

  石洼村在西吉县地处偏僻,交通也不方便。2020年4月,便民服务点在村里建成。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石洼村每天都有配送车把快递送到站点,平均每天有一百三四十件。就是这个小站,解决了石洼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农户足不出村“买、卖、代、取”的功能。

  近年来全区商务等多部门推动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依托村邮站、益农信息社、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夫妻店、便利店、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等便民商业设施,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截至目前,全区1922个行政村实现了寄递物流服务覆盖,实现了“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站点、村村有服务”。

  四通八达、直抵“毛细血管”的乡村寄递网络进一步激发了电子商务下沉农村的活力,服务好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在同心王团乡村级站点——杨帆家纺“巾帼直播间”,杨帆娴熟地包装,准备将各式家纺发往全国各地。去年7月开展电商直播以来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在自己实现致富的同时,吸纳同村1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成为当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代表。

  杨帆感慨地说,以前直播卖货,最不方便的就是村里到县里这短短一截路,现在这个痛点解决了。我通过电商卖货接单,快递员每天会定点定时上门来将快递取走。电商做得好,必须要感谢发达的物流,让我们的电商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我区实施“农村电商筑梦计划”和“农村电商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5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397个,825处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点,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上行下行贯通、城乡“微循环”畅通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基本成型。

  5年来,全区农村网络零售额累计实现519亿元,年均增速超40%,在2021年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产品电商“出村进城”研究》报告中,我区农产品“出村进城”销售增速排名位列全国第五。

  “农村产品出得来,城市产品进得去,城乡经济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循环。物流配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使现代服务业的触角更加深入到乡村,畅通‘最后一公里’。”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务部门将逐步打通物流畅通链条上的堵点、断点、卡点,进一步拓宽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农业特别是“六特”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农业生产、农村消费、农民生活需求,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助力我区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记者 杨娟 文/图)


  解码枸杞基因——以科研之眼“定制”更多可能


<p>  中国供销集团所属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位于中宁县的种植基地。</p>

  中国供销集团所属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位于中宁县的种植基地。

  曾经,对于宁夏枸杞而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最后一公里”,或许是“理解”——没有一种理解,比从“基因”上的理解更深刻。在宁夏,枸杞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数千年的传承,这门古老的植物“语言”,需要现代科技的“破译”。

  从田间走进实验室,以“科研之眼”重塑和拓展对宁夏枸杞认知的视野。除了道地产区优势,宁夏枸杞在基础研究、科技含量、成果转化等领域,均位列前沿。

  2021年6月,“枸杞”,首次以汉字形式出现在国际性科技期刊Nature(《自然》)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讯生物学》)的论文中。当月,该刊发布了枸杞基因组项目的研究成果。

  “历经1年,宁夏农科院联合12家单位协同攻关,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在2021年枸杞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介绍。

  为什么要进行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研究是国际科技界研究的热点,已有800多个物种完成基因组测序。枸杞,在国内外科学家日益关注的目光中,其基因组测序迫在眉睫。

  2011年,项目组及时启动枸杞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挖掘研究工作。项目由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组成45人的研发团队,进行协同攻关。

  一粒枸杞,认知过程却漫长而艰辛。十年磨一剑,团队从评估、测序、组装到数据深度分析,攻克重重难题。每一项“首次”,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绘制出首个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注释出716个枸杞特有基因;建立了首个枸杞基因组数据库等,占领了枸杞研发制高点。

  研究成果大幅降低了测序成本,并使研究成果落地宁夏,为今后枸杞全基因组选择、精准育种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利用枸杞基因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枸杞新品种定向培育。目前,已做出将近百万分子标记,有效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已培育的新品系“科杞608”“173”果实大、口感好,在企业已试种上千亩。

  “最近,我们拿下了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中的‘枸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曹有龙介绍,枸杞工程中心(实验室)将联合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基因组学解码破译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2012年,宁夏枸杞总产量为87742吨。近十年来,截至2021年底,宁夏枸杞面积43万亩,基地标准化率80%,良种使用率达95%,鲜果产量达到30万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

  《自治区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提出:“以科技攻关、开放合作、成果转化为手段,依托中国枸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以科技研发攻关为牵引,打通更多的“最后一公里”。产业链的现代化,实质是用现代科技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改造传统的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的市场竞争力。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现代产业基地,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枸杞等“六特”产业。

  “我们将在省级领导包抓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领导下,按照‘123456’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枸杞全产业链,把‘枸杞之乡’的品牌擦得更靓。”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产业,转变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科技服务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宁夏枸杞产业,正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逐步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通过全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咬合,推进产业向更高层级“进化”。(记者 毛雪皎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