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2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进行时
携手同心 共筑幸福家园
2022-11-02 07:54:46   
2022-11-02 07:54:46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站位新的历史起点,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并作为“三区建设”之一强力推进,使全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本期策划围绕“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这个主题,讲述我区各地在示范区创建中的实践探索和鲜活故事。

  银川:

  让民族团结根植孩子心中

  记者 张晓慧 文/图

  与银川市兴庆区回二小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莉约采访时间并不容易。她没有办公室,她的办公地点就在集团下属六个校区的会议室。

  “办教育就得走到老师和学生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给予他们最好的支持。”在观湖校区,黄莉向记者介绍她对教育的见解。

  观湖校区占地100亩,是回二小教育集团最大的校区。别看学校面积很大,可在角角落落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学生们协作完成的手工艺品,那些鲜活的作品宛如刚刚破土的小草,充满勃勃生机。垃圾桶“穿上”了彩色衣服,配电箱变成了机器人,甚至连废旧的砖瓦、木头、铁丝,通过孩子们的手都变得活灵活现。

  上午10时,离第三节课还有半个小时。教师王志红正跟着视频学习用钩针勾泡芙花。“这个泡芙花颜色多样,只需起立针、锁针、长针3种针法就可以勾出来,准备下节劳动实践课教给孩子们。”王志红告诉记者,单个泡芙花看不出特别,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花团锦簇,让孩子们明白团结的力量最美丽。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每天为学生设置读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受家国情怀。

  在实践课上,如果想完成一个创意手工作品,无论是木制的还是铁制的,六年级(12)班学生田彧发现靠他自己根本做不好。“我们团队协作起来速度特别快,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也更好,我一个人力量太渺小了。”田彧表示,一个班级是个小家庭,所有同学必须团结在一起。就像我们中华大家庭一样,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就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臻园校区有少数民族学生24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0.1%。生源来自满春社区,家长多为失地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样的社区更需要学校释放文化影响力来提升文明程度。为此,臻园校区打造了儿童友好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设置阅读空间、自成长空间等六大友好空间。红色基因课程群、社区小主人课程群等,每个课程群整合社区资源,社校联动家长参与。让孩子、家长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只有在日常教学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常态,才能根植于青少年的心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黄莉介绍,学校六个校区“一校一特色”,每个校区都会教育引导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出民族团结“同心曲”。

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学生的阅读时光。

银川市兴庆区回二小学生的阅读时光。

  石嘴山:

  司法调解情暖各族居民

  见习记者 徐 琳

  “我家被淹成这样,地板都翘起来了,你总得给个说法。”

  “当时我家地漏漏水,我去敲你家门并没有人,这也不能全是我们的责任吧?”

  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司法所调解室内,安康一区某栋楼上楼下两家住户吵得不可开交。

  “先别吵,咱们提出方法来解决问题。”锦林司法所所长马清华上前稳住了局面。

  “其他财物损失受损方也不追究了,咱们把地板找人维修好,并且支付1500元的赔偿,双方就此事不再产生其他纠纷。”马清华说。调解方案合情合理,双方都较为满意,达成了一致。一天不到,此次纠纷圆满化解。

  锦林司法所管理的辖区包括锦林、安康、丽日、府佑水乡等小区,大多是原石炭井居民迁居于此,少数民族、不同省份的移民居多。基于这样的居住特点,多年来,锦林司法所把居民矛盾纠纷放在“红石榴”圆桌上,并且吸纳少数民族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安巡逻、普法宣讲等多个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见证各族群众的团结友爱,帮助他们纾难解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做到信息全掌握、问题速解决、矛盾不激化,各族居民团结融洽,亲如一家。

  “我们不仅为辖区内居民解决矛盾纠纷,也针对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和教育。”马清华说,锦林司法所定期开展民族政策宣讲进校园活动,为丽日中学等学校学生普及民族政策,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资源、灵活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画好民族团结教育“同心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课堂,营造出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多年来,石嘴山市着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打造一批创建品牌和活动载体,培育和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结构,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也是少数民族,我们就应该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居民解决好矛盾纠纷,做好司法工作。”马清华说。

  吴忠:

  团结一心共建精神家园

  记者 蒲利宏

  争霸赛、赏歌舞、品美食、团圆宴,社区居民欢聚一起,共叙邻里情……每年9月,吴忠市利通区各乡镇社区独具特色的“邻居节”都会次第上演。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增进交流交融,群众自豪地把“邻居节”誉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金星镇邻居节已连续举办18年了,各社区将民族团结元素与社区主题党日、道德大讲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社区邻居节相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城市创建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近日,利通区金星镇党委书记马琰说。

  近年来,吴忠市通过创新模式、拓展领域、深化载体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植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全过程、各方面。实施培元固本、夯基育苗、凝心聚魂、正本清源等工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乡镇、社区等“十进”活动,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在利通区第七小学“共享书廊”里,配置了5个立式书架和7个桌面小书架,方便学生阅读的书籍有30多类、2000多本。“书架上有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儿童文学等书籍,这里已成了各族学生心灵交流和团结友爱文化阵地。”利通区第七小学校长李欣芳说,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努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青铜峡市瞿靖镇每年有49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苗族、布依族、壮族、彝族占96%。“为此我们村专门成立了‘异地有家’服务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安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学、节日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外来务工少数民族与本地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光辉村党支部书记姬顺祥说。

  充分发挥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园、同心红军西征纪念馆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作用,该市分层次、分领域广泛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等活动210余场次,受众达5万余人。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创作出《人间总有真情在》《塞上花儿心中的歌》《盖碗飘香》等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600余部,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文化认同,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3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268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该市将持续深入实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八大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馨香四溢。

  固原: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助成长

  记者 剡文鑫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大手牵小手”走进西吉县各学校,目之所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内容,一段段饱含爱国情和民族情的词句随处可见,浸润心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根本。近年来,西吉县实施“铸魂”工程,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发挥学校课程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感恩、认同、法治三项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在西吉县第七中学,每周五都要举行2个小时的社团活动,民族舞蹈、绘画、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升华。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嵌入融入语文、思政、历史等课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隆德县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夯基育苗工程,隆德县第二小学创新开展“六融入”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融入专题班队会活动、融入民族团结典型模范评选活动、融入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学生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手抄报、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在编织中国结、绣荷包、剪窗花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文明小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班会活动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隆德县第二小学校长马存真说。

  固原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发芽,各民族学生同上一堂课、同讲一种话,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感、文化根植青少年心中。

  中卫:

  播撒“石榴籽”绽放“团结花”

  记者 何耐江

  “一把馓子我从小吃到大,张姨家的馓子酥脆可口。吃着她的馓子长大,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成了好朋友。”今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月”,中卫“石榴籽”故事微电影《一把馓子》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该影片以“馓子”为纽带,展现了中宁县宁安镇古城村各民族邻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画面。“这部微电影的拍摄地就在我的家乡宁安镇古城村,能参与这部微电影拍摄感觉很幸运。我们小时候就是吃着邻居美食,和各族小伙伴共同成长的。”古城村村民黑伊杨说,在这里,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卫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有形、有感、有效,挖掘整理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拍摄《一把馓子》等“石榴籽”故事精品,编排《金沙情缘》《黄河谣》等文艺节目,创作《沙坡头盛典》《丝路驿站》《六谷儿》等展现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作品,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互鉴共赏中增进了解、厚植情谊。

  近年来,中卫市以“沙漠水城一家亲 云天中卫共圆梦”为品牌,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0年,中卫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全市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个、自治区级116个,4个集体、5名个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称号。

  同时,打造了一批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示范单位;打造了中卫市第九小学“九彩追梦·共筑未来”和黄河花园社区“红石榴铸魂圆梦”品牌,并作为区域性创建标准进行推广;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枸杞采摘节、苹果大赛和社区文化节、社区粽子节等活动。此外,依托基层文化阵地,打造了海原县关桥乡关桥村等一批示范点,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广泛交往、深度交融。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尤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