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3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沿着总书记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 -> 殷切嘱托
沿着总书记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 | 好日子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2023-07-20 07:30:49   
2023-07-20 07:30:49    来源:宁夏日报

  殷切嘱托

  2016年7月,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党支部。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只要有规划、有措施、真抓实干、群众拥护,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希望你们把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奔小康。我们还要更上一层楼。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习近平总书记对村民们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这里的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杨岭村和原隆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指路明灯”,也激励着塞上儿女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踔厉奋发。

  近日,宁夏日报“主题蹲点调研小分队”再次来到杨岭村、原隆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体验村民们的红火日子,感受乡村振兴新气象,探访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010.jpg

泾源县第四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时值盛夏,杨岭村青山环绕、田野碧翠,生机盎然。7月18日,泾源县第四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逛展会、看演出、品农家美食、体验田园生活,瞬间让这个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连续举办了4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一年比一年好,筹备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尽管一上午忙得连口水都没喝,但是心里乐开了花。”杨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看着村里熙熙攘攘的游客,笑逐颜开。

  杨岭村位于固原市区至泾源县之间的一处扇形地上,六盘山主脉由南向北延伸,在这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村庄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黛瓦白墙、绿树、小桥流水,构成一幅田园秀美画卷。

  “我们20多人租了几辆车,一大早就赶到村里。”马耀山的老家在大湾乡,自从随子女到城里居住后,每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都会组团前往游玩,看看家乡变化。前几年,进出村只有南北1条路,现在有4条柏油路,南接344国道、北通原州区、西临312国道、东连福银高速公路,出行特别方便。

  “每年都要拍一些照片,留着等孙子长大了给他讲杨岭村变化的故事。”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马耀山拍摄的对象。乡村文化旅游节上,杨岭村的特色农产品、地方风味小吃,吸引游客驻足品尝。新开发的游乐区,大人小孩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极大地鼓舞了群众齐心奋斗的精气神。”马占富说。7年来,泾源县和杨岭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昔日小山村蜕变为全国旅游示范村,大家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幸福生活。

  甜蜜生活随处有,幸福话儿说不完。从六盘山脚下的杨岭村到黄河灌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不一样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画面。

  “你在别的村见过这么宽的马路吗?”“能看到这么大的太阳能发热板吗?”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晓燕言语间透着自豪。宽敞干净的马路、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兴旺的产业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为原隆村人平添自豪的底气。

  原隆村是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近年来,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支持,原隆村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

  张彩霞在村里开了一家熟食店,每天凌晨5时开始忙碌,生意好的时候,一直忙到深夜11时才关门。“刚搬来时,家对面就是干沙滩,饭碗里都是沙子。现在村子变化太大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张彩霞说。

  3年前,张彩霞因心脏病需要从永宁县转到银川市住院,转院手续全是村干部帮她办的。“现在各种民生代办综合服务,都能在村里的民生服务大厅办理。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48项民生事项。”王晓燕说。

011.jpg

俯瞰原隆村,屋舍鳞次栉比。

  新农人挺起了腰杆子

  “我现在负责车间的接待工作,给大家介绍帮扶车间生产的特产,把俺村以及闽宁镇的文化及特色产品推广给全国人民。”马燕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能站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面前宣传原隆村,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

  3年前,马燕来到村里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打工,从产品分拣员到前台接待员,马燕对自己的“新身份”很上心。为了更好地向天南海北的游客介绍家乡,她坚持练习普通话。

  有了马燕作示范,帮扶车间的女工们纷纷变身带货主播,15个女工一起组建直播团队。大家轮流当主播,向全国各地网友推介家乡的特产,也让“闽宁巧媳妇”的美名成了原隆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一大亮点。

  原隆村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引资、引才、引智,逐渐形成了集特色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光伏发电、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一个村的文化旅游节,一下子来了七八千人,真没想到。”看到自己投资建设的田园综合体成了游客拍照打卡地,马克明心里美滋滋。时隔7年,杨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马克明牢记总书记说的话,带头发展肉牛产业。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采取“出户入园”“认购饲养”等方式,带动群众走标准化、规模化养牛的路子。

  接着,马克明和刘建仁合作,在全村推行“定制养殖”,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每年向南方市场定点销售1500头至1800头肉牛,全村肉牛存栏量1300多头,肉羊存栏量2200头,基本不愁卖。”马克明说。

  2022年,马克明和刘建仁看准杨岭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投资近千万元打造集游玩、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建设之初到投入运营,每天有200多人在这里务工。“正式运营后,可以在家门口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刘建仁介绍。

  产业发展直接改变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曾经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正在绽放新颜。产业规模化发展让村民腾出身,既能外出务工,也可就近劳动。头脑灵活的村民,琢磨着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杨玉琴的茶馆顾客盈门,成了村里的招牌。

012.jpg

美丽的杨岭村吸引游客接踵而至。

  日子越过越红火

  杨岭村前,有一条蜿蜒的旅游环线,将杨岭村与固原市的所有旅游景点连接起来。驾车或骑行在这条旅游环线上,乡村田园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目之所及,风景如画。

  “上初中时,我们还是建档立卡户,住着土坯房,生活非常困难。天阴一身泥、天晴一身土。”马雯丽说,她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短短几年,家乡变了模样,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今年暑假,上大学的马雯丽借着村里的旅游节,摆起了小摊,一天收入千余元。“从没有想到,在家门口还能赚到钱。”马雯丽很开心。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这句总书记来时说的话,到现在我记忆犹新。从种植到养殖再到现在我们发展旅游业,杨岭村产业发展的成绩都是全村百姓在辛勤劳动中得来的。”在村史馆内,马占富看着墙上一幅幅老照片感慨道。

  快速旅游专线和高速路从村旁穿过,丰富多样的产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杨岭村更有底气。杨岭村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6960元增至2022年的13000元,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马占富更忙了。

  塞上大地,火红的日子越过越旺。“原隆村有企业16家,每年提供就业岗位5500个,实现680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王晓燕说,如今村里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就业,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支持下也回到了村里就业创业。葡萄园里建酒庄、搞品鉴,红树莓户外观光、光伏大棚生态采摘,现在的原隆村已是山林互映的诗意田园。

  “产业旺了,口袋鼓了,有奔头了、幸福稳了,日子煮成麦芽糖……”正如《杨岭喜事儿》这首歌中所唱,山川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塞上儿女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记者 徐佳敏 剡文鑫 张晓慧 见习记者 李昊斌 文/图)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