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纷争的解决,关乎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近年来,西吉县法院把家事审判作为推动全院诉源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发展预防化解家事纠纷的“枫桥式工作法”,探索出了理念一新、方式一新、制度一新的家事审判全新模式,力争以“小家”和睦撑起“大家”和谐。
前端预防强化普法宣传
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公民法治素养关系着社会治理的成效,西吉县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的预防普法理念,做实做细家事普法宣传,致力于把法治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升群众为纠纷矛盾“把脉问诊,开方治病”的能力,依靠群众自身力量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马某与李某经人介绍认识,于2022年7月订立婚约,李某收取马某彩礼16万元及金镯子、金项链、金戒指。订婚后,由于马某心系前女友,对与李某结婚一事存有抵触。2022年9月,马某向李某坦白心事,双方同意解除婚约,但是就彩礼返还一事发生矛盾。马某父母多次到李某家协商,但李某父母认为马某悔婚在前,有损李某名声,拒绝返还。无奈之下,马某一纸诉状将李某及李某父母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彩礼及金首饰。开庭审理时,双方各执一词,争议较大。承办法官想到该案案情与《阿宁说家事》普法短视频“彩礼返还篇”内容相似,于是当庭播放了该普法短视频,透过视频中的故事,让两家人以第三人视角体会到了对方的不易,末尾的“法官说法”更是让双方陷入沉思。后经调解,李某当庭返还了彩礼。
该院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以思想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宣传”的新方式,利用传播快、受众广的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为主要内容,围绕社会热点话题,采用记叙类、访谈类的拍摄手法,合力打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阿宁说家事》系列普法短视频,直击新时代家事矛盾,实现以案说法、情感纾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中端激活多元解纷路径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我们不过闹了点小矛盾,没想到她把我起诉到法院了,我丢不起这个人,反正开庭我不来,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了解到当事人的“心病”,家事法官宽慰道:“妻子既然起诉到法院,说明你们的婚姻确实出现问题了,不过你也别担心,你就把这里当成‘婚姻医院’,来给你们的婚姻做个‘体检’,对症调理调理,回去日子也过得更舒心,千万别把‘小病’拖成‘绝症’了。”“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原本还担心一到法院你们就给我判离了呢。”疑虑消除后,当事人主动到法院接受了调解。
“我坚决离婚,为这个家辛辛苦苦奉献十几年,到头来却还是个外人。”“我教育孩子的时候他总是拆台。”耐心听李某诉完苦,法官为她列出了“问题清单”和“幸福清单”,并根据她的回答逐项赋分,当看到幸福清单得分高于问题清单,李某破涕为笑:“反正今天我要看他的态度。”通过“背对背”反思、“面对面”调解,丈夫王某也认识到自己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不足,并表态希望李某给自己一个机会,他会努力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清单。
随着家事案件数量逐年增长,西吉县法院立足“温情审判、柔性司法”改革理念,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通过创新升级,形成了适应新时代新诉求的“三理四心五步”工作法。自2022年以来,家事审判运用“三理四心五步”法审结案件1451件,调撤率达84.80%,案件服判息诉率明显提升、案访比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末端延伸司法服务职能
建立预防纾解机制
妥善化解家事纠纷,不仅要做好“台上”功夫,更要做好“善后”工作,要及时跟进巩固调、判效果,避免“案结事未了”而衍生新的矛盾。
将每一次家事回访当成一次法治宣传,化解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更多的是将法治种子植入民心。今年7月,家事法庭对年前办结的一起子女抚养纠纷案件进行回访,得知孩子的妈妈自觉按月将抚养费及时送到了抚养者手里,法官也放下了心。
家事纷争有时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深入群众,近距离感受群众急难愁盼,从根源发现症结,从源头化解矛盾,才能摆脱就案办案的困局。
西吉县法院将判后心理疏导与家事回访相结合,对家事案件进行二次风险评估,建立家事回访和风险排查台账,制定《家事案件防止民转刑整治方案》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隐情预先防范,避免因婚姻家事纠纷而引发矛盾升级。同时,为帮助当事人尽快走出诉讼“影响期”,打开心结展开新生活,选聘3名心理咨询师,引进沙盘疗法,根据需要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情感疏导服务。(记者 马琳 通讯员 马慧)
家事法官正在调处一起婚姻纠纷。(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