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束手无策了!”郭女士在电话里唉声叹气。儿子看起来很认真地在学习,可学习效果却总不乐观。而她虽然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总不能实现。这增加了她的沮丧和懊恼。
郭女士的烦恼不是个例。从她的叙述中可以判断,她和孩子的时间管理都出了问题。孩子才开始适应缺少老师监督和管理的半自学状态,而他的意识里,这是“休假期间在上课”,而不是“已经开学了,只是在家上课”,自然还延续着寒假的心理状态。而妈妈呢,生活节奏一下子比复工之前紧凑很多,但在孩子学习上操的心,却要比往年开学之后要多太多。时间管理,是时候提上日程。但时间管理,却并非单纯把24小时填满。
疫情期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内容和时间安排都发生了改变,如今疫情在好转,人们却无法一下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在安排时间表之前,需要增加两个步骤:
首先,写一写疫情中相比以前,自己在哪方面投入的时间增加了。比如看电视、玩手机游戏、睡眠或者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等;相比以前,在哪方面投入的时间减少了?比如锻炼、学习、与朋友聚会等;那么在疫情结束后,想在哪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想在哪方面投入更少的时间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全地列出来。
接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并如实写出答案:现在每天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几点到几点?睡眠最有效的是什么时候?每天浪费的时间有多少,在做哪些事情?如果每天有额外的两个小时,你最想做哪些事情?
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时间的运用情况、清晰想做的事之后,再对目前的时间加以调整和改善,就可以从心理上有一种对时间的把控感。
“但是当我不能按计划实现时,我还是会懊恼,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宋女士讲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我为她的觉察力和勇敢表达点赞。这涉及了每个人的“心理时钟”:对过去的时间,存入记忆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对现在的时间,秉持的是宿命主义还是享乐主义;对未来的时间,是强调工作目标的实现,还是老去之后一种精神的东西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我们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在这方面做调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过去,试着写出过去的消极事件,以及从中得到什么积极信息。并通过感谢亲人、重温旧时光等方式,构建积极的过去时间观。
面对现在,学会瑜伽、冥想,学着讲笑话,允许自己大哭和大笑等。放松心情,才能更合理地制定计划。每周还可以用一天时间来做你一直想做但没机会做的事情。
面对未来,为明天、一个月后选择合理、能实现的目标,列出清单,随身携带、时常回顾。制作待办事项清单,根据重要性排序,勾出已完成的,每完成一项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把已经完成的目标制成表格,更直观地看到自己时间管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积累和生活的变化。
当然,家长跟孩子的时间清单中有一部分是重合的,用来相对固定帮孩子辅导家庭作业的时间和亲子共度的放松时光。其他时间段按照各自的时间清单去执行,就“天下太平”了。
这样的方法,只要平心静气地教会孩子基本的操作方法,孩子是很乐意执行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感受到的自主力,会让他很有成就感。那样会比时刻被家长盯着、催着,要更有力量,也更自如。
(李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