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奕菲练习小提琴。
马奕菲在弹钢琴。受访者供图
她看不见光,却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她看不见世界,却让世界看见了她——马奕菲,一个18年来一直追着光苦苦奔跑的视障女孩。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光一样的女子,看看她的追光之路,听听她的追光故事。
求学路上“荆棘密布”
2005年,马奕菲出生在银川一个普通家庭。这件贴心“小棉袄”长到9个月大时,不幸降临,她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两次大手术后,被迫摘除眼球挽救生命。2岁时,她彻底失去了光感,阴影吞噬了她眼中斑斓的世界。
6岁时,父母将她送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每天放学回家,马奕菲要花很长时间扎盲文点字写作业,手上磨出了老茧,但她始终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在校学习期间,马奕菲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广泛涉猎课外知识,通过有声读物和盲文书籍,阅读了大量文学、历史等书籍,还背诵了不少古今中外名篇。
学习中,马奕菲显现出很强的悟性,只要是老师教过的,她总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快速掌握。通过多年努力,她已熟练掌握盲文,并能用盲文完成学业、进行写作。进入中学,课业更加繁重,最让她苦恼的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盲文教辅资料,除了教材,她几乎无书可看。为此,老师在网上搜索以前的试题资料,翻译成盲文供她练习。
追梦音乐痴心不改
在马奕菲的成长路上,妈妈哈春燕和爸爸马国龙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女儿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女儿不要因为自己是盲人而自卑、绝望,要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马国龙说:“或许是因为眼睛看不见,女儿的听觉非常灵敏,记忆力也特别好。每当电视里播放音乐时,她都会静心倾听,有的歌曲听几遍就会唱了。”当过小学音乐老师的哈春燕因为自己的爱好,结婚时家里买了一台立式钢琴。马奕菲很小的时候,就会试着敲击琴键,有的曲子她听两遍就能跟着哼出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马奕菲5岁时,父母给她报了钢琴班。就这样,开启了她的音乐之旅。
没法看乐谱,马奕菲是怎么学钢琴的呢?上课时,老师先把谱子念出来,她靠听觉把每个音符记在脑子里。一段曲子,她通常要练习数百遍甚至上千遍才能弹准。除了完成学业,马奕菲的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曾多次获得全国性钢琴比赛奖项。9岁时,她在宁夏大学音乐厅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次音乐会后,马奕菲有了新的想法,她向父母提出要学小提琴。小提琴是公认最难学的乐器之一,各种弓法都需要手、眼和身体的高度协调,而马奕菲看不到老师的示范动作,也无法像常人一样对着镜子自我纠正,只能靠摸老师的手、胳膊和背,用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动作,自己再去模仿。
每次上课,马奕菲会提前把谱子背下来,然后通过摸索老师的肢体,把每个动作记住,回家后再反复练习。除了小提琴,钢琴她也没落下。她曾一次性通过了钢琴八级和小提琴五级考试。
从冬残奥会舞台到高考考场
2018年,马奕菲结识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代博。代博幼年因患先天性青光眼导致双目几近失明。相似的经历让马奕菲在代博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条出路——学习作曲。自此,马奕菲开启了从银川到北京的千里学艺路。每隔一周,父母都会陪她去北京上课。他们乘坐周五晚上9点的火车,周六清晨抵达北京,上完课后,周日连夜赶火车,周一清晨回到银川。在北京,除了作曲课,马奕菲还跟随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系统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2022年3月9日,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前4天,马奕菲接到了赴京参演的通知。她要演奏的曲目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曲《雪花》。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一曲悠扬婉转的《雪花》从马奕菲的指尖流出,主火炬随之缓缓熄灭。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表演之后,马奕菲开始全力备战艺术专业课考试。今年3月,她在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业课考试中,获得广东省外生源第一名的好成绩。6月7日,马奕菲走入高考考场。一份试卷上的文字翻译成盲文篇幅,一般会是原来的3倍多,为了“装下”试卷,马奕菲的考桌是几张桌子拼接的。读盲文、写盲文也更加费时费力,一场考试下来,她身心俱疲。最终,马奕菲以485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心仪的星海音乐学院。
“高考不是我的终点”
向阳而生的马奕菲,2017年6月获得第五届KAWAI亚洲钢琴大赛宁夏分赛区三等奖;2018年4月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优秀奖;2020年8月获得第十八届星海杯钢琴比赛宁夏赛区少年B组二等奖;2021年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片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同年获国家奖学金;2022年获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今年7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播出了马奕菲新闻人物专访节目,名为《寻光:宁夏银川高考考生马奕菲》;7月4日,马奕菲获得阿里公益、嘉学互助、新消息报及其他媒体共同发起的2023“正能量励志学子追梦计划”奖励,奖金1万元。
“作曲可以创造美,可以表达我的心情,把一些积极阳光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马奕菲梦想着将来从事与作曲相关的工作,因此选择参加艺术类高考。“高考不是我的终点,今后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荆棘,我都不会停下脚步。”得知被星海音乐学院录取的消息,马奕菲很平静。这个暑期,她除了学会游泳,还学着独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提前练习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其余时间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大学学业打好基础。(记者 方海鹰)
感谢马奕菲 让我们再次相信奋斗!
7月23日是2023年银川市三区中考“择优录取”批次录取日,我陪一位残疾人的孩子到校填报志愿。孩子的成绩仅超过录取控制分数线几分,全程都很紧张、拘束。我就给她讲了马奕菲的故事。她半信半疑,睁大眼睛问我:“叔叔,真的吗?眼睛看不见还能心想事成,指哪儿打哪儿?”
做生意亏掉20万元,还不如原地不动;随你多么努力,都成不了马云和马化腾;读书有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当老板;干嘛要精益求精?过得去就行……佛系、躺平文化制造者往往以“奋斗也出不了成绩”为借口,以“成功者往往天赋异禀或背景深厚”为招牌,摇旗呐喊,混淆视听。不必长篇累牍去反驳,因为实在不值得。假如你承认很享受风驰电掣的高铁,很享受越来越好的生活,很享受在中国的一切便利,你起码应当牢记:这些“很享受”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并不是眨个眼变个戏法变出来的,而是无数人经历无数日日夜夜奋斗出来的。
唯奋斗方能进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讲奋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也在讲奋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何尝不是五千年的奋斗史?
最后,那个孩子被银川高级中学录取。我告诉她,宁夏的视障学生中,马奕菲的奋斗并非个例。还有在银川能源学院读大二的杨文举,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博士的黄莺。临别,孩子突然很郑重地告诉我:“叔叔,我有点懂了,那就是无论在哪个学校,都要奋斗。”(闵良)
她在追光 我们在追她
马奕菲成长路上,本报的目光从未远离
2022.3.13 宁夏日报客户端新消息报频道发布《宁夏视障女孩马奕菲悠扬琴声回荡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
2022.3.22 新消息报刊发《宝藏女孩马奕菲和她的小提琴老师》
2022.5.13 新消息报刊发《翅膀虽有残缺 依然选择高飞 我区5位残疾人自强模范畅谈不平凡人生》
2022.12.30 新消息报刊发《马奕菲:获评2022新时代好少年》
2023.6.10 新消息报官方微信发布《宁夏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依然有一名同学在埋头答卷……》
2023.6.26 新消息报刊发《高考成绩485分 马奕菲心仪的大学是星海音乐学院》
2023.7.2 宁夏日报客户端新消息报频道发布《宁夏视障女孩马奕菲的故事上央视了》
2023.7.5 新消息报刊发《勇敢奔跑吧,女孩! 宁夏视障女孩马奕菲获1万元“追梦”奖学金》
2023.7.22 新消息报官方微信发布《祝贺!宁夏追光女孩马奕菲被星海音乐学院录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