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银川市志(1979-2005)》插图
巍巍贺兰山。
《银川市志(1979-2005)》插图 记者 李振文 摄
日前,《银川市志(1979-2005)》公开出版,该志由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方志出版社出版,记述了银川市自1979年到2005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轨迹。宁夏社科院副院长刘天明在首发仪式上讲到:“银川市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纂出版志书,对于全面推进银川市乃至宁夏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翻开这部鸿篇巨制,看到的是一部百科全书与社会画卷,全面地记录了银川历史脉络、城市变迁,以及风俗人情。
14年修一部志书
500万字,历时14年,一部志书从立项到出版,都经历了什么?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张雪芹是这部志书的第四任主编,她从2017年参与进来,看着这部志书顺利收官。
关于修志的时间跨度之长,她解释,2005年全市二轮修志工作启动,经历了4个阶段。起初的3年里,各承编单位编写部门志,并整理入志资料,为全志编纂奠定了基础;接着转入以篇为单位的分纂阶段,历经4年,近600万字的分志稿件基本成熟;再接下来的3年,以总纂为主、分纂与总纂交叉同步进行,共完成31篇分志三次统稿工作;总纂期间,成熟一篇,就评审一篇,最后又经历复审、终审、审校修订,直到2019年才正式付印出版。
这部志书主要记述1979年至2005年的历史,但实际不止这些。“对上部《银川市志》没有记载的重大历史性资料,本志也进行拾漏补遗。”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银川市志(1979-2005)》副主编蔡一楠介绍,其中1958年至1977年,银川市曾多次编制城市规划,前志未记,所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另设一节补遗。
另外,上部《银川市志》编修之时,囿于相关部门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因此对银川市古代交通极少涉及,此后有关宁夏古代交通的研究成果、诸多论著等相继出版,这部分研究成果也在这部志书中呈现出来。
“改革开放”是关键词
《银川市志(1979-2005)》记述的27年,正是改革开放后银川市经济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因此“改革开放”成为这部志书的关键词。
“篇目的设计花费了很多心思,从宏观和微观都要体现改革变化。”蔡一楠说,志书中专设了经济综述篇,集中记述全市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总况等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此外,对于几大产业和其他各项事业涉及的改革内容,散记于各章节,体现一个“变”字,突出改革的广泛性、普遍性。
作为这部志书的总纂,我区著名史志专家、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鲁人勇先生思考了很多。“按照史学观点看,衡量改革开放对历史的贡献,主要看两点,一是对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二是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更好过了。”
鲁人勇说,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同篇目中都有记述。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群众生活上,因此专门有一部分写城乡居民生活,并通过大量数据体现。对于数据,老先生非常较真,曾几个月里反复琢磨一个有问题的数据。他认为,写历史要冷静克制,但也并非无所表达,真实的数据就是观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浓缩在这里。
链接
银川地区修志历史
银川地区修志历史悠久,明庆靖王朱珣编纂《(宣德)宁夏志》,开明代宁夏修志之先河。这也是宁夏传世旧志中,最早一部总志,书成于明宣德年间(现存世版本为明万历二十九年重刻),此后,明代刊印反映宁夏全境的志书有王珣主修、胡汝砺编纂的《(弘治)宁夏新志》,管律重修的《(嘉靖)宁夏新志》,杨应聘、杨寿编纂的《(万历)朔方新志》。
清代,汪绎辰编纂的《乾隆银川小志》,为银川市历史上第一部方志,也是唯一一部以“银川”二字命名的宁夏旧志。杨芳灿主修,郭楷续纂的《(嘉庆)灵州志迹》,为灵武历史上第一部方志。此外,清代编修反映宁夏全境的志书还有张金城编纂的《(乾隆)宁夏府志》。中华民国时期,马福祥主持编修了《朔方道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川市先后组织开展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先后编修《银川市志》(上、下卷,199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续修《银川市志(1979-2005)》。(记者 李尚)